五年一刻。即將過去的“十二五”,在煤炭人的記憶里,被賦予了太多內涵,迫使人們正視歷史的經驗與教訓,認真進行回憶與思考。五年,煤炭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輝煌的成績,也有不容回避的問題。伴隨著多輪變革,伴隨著思想上的尖銳交鋒,煤炭工業開始更深刻地認識自我和世界,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產業新格局。站在“十三五”的門前,開設“我們的‘十二五’”專欄,梳理總結這一段歷史,為了堅定信念,更為了汲取成長的力量。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和基本理念,站在“十二五”之末,煤炭行業以什么樣的狀態,捧著一張怎樣的答卷?面對“十三五”,煤炭行業該以什么樣的姿態,描繪一張怎樣的藍圖?日前,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先生接受本報專訪,立足國民經濟發展之層面,選取煤炭行業健康發展之視角,對上述問題一一解答。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談煤炭“十二五”和“十三五”
長期以來,煤炭產業一直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推進因素。“十二五”期間,煤炭行業在資源保障能力、結構調整、自主創新、市場化改革、生態礦山建設、安全生產和國際交流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記者: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和能源革命新形勢,您如何評價煤炭行業“十二五”的成績?
王顯政:“十二五”期間,煤炭行業整體面貌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取得了很大成績。
一是煤炭資源保障能力顯著提升。截至2014年底,全國保有查明煤炭資源儲量1.53萬億噸,比2010年增長15%。
二是行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截至2014年底,全國煤礦數量1.1萬處。其中,年產120萬噸以上的大型煤礦970處,產量占全國的比重提高到67%。有9家企業原煤產量超億噸,產量占全國的比重由2010年的25.1%提高到38.9%。上下游產業融合發展加快,煤炭行業企業參股、控股電廠裝機總規模達到1.4億千瓦,占全國燃煤電廠總裝機的17%左右,F代煤化工快速發展,全國煤制油裝置能力達到158萬噸、煤制烯烴裝置能力達到226萬噸、煤制氣裝置能力達到27億立方米。
十二五圖一
十二五圖二
三是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高。煤礦安全高效智能化開采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鉆井法、凍結法等特殊鑿井技術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千萬噸級綜采成套裝備示范取得成功,特厚煤層大采高綜放開采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發取得重大突破,百萬噸煤炭直接液化實現長周期平穩運行,煤制烯烴、煤制氣、燃煤發電機組超低排放、高效煤粉型工業鍋爐等領域示范工程建設穩步推進。
四是市場化改革深入推進。結束了價格“雙軌制”,煤炭市場化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全國建成了中國太原、大連東北亞、鄂爾多斯、華東等多個區域性煤炭交易中心,焦炭、煉焦煤、動力煤期貨上市,形成了以全國煤炭價格指數為主體,秦皇島、環渤海、太原等區域價格指數為輔的煤炭市場價格指數體系。
五是生態礦山建設穩步推進。煤炭保水開采、充填開采等綠色開采技術在多個礦區示范并取得成功,與煤共伴生的油母頁巖、高嶺土等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取得較好效益,煤炭洗選加工與分級分質利用水平不斷提高,建成了一大批循環經濟園區。2014年,全國原煤入選率達到62.5%,比2010年提高11.6個百分點;煤矸石發電總裝機容量突破3000萬千瓦,井下瓦斯抽采量達到133億立方米,礦區礦井水利用率超過67%。
十二五圖三
六是煤礦安全生產形勢明顯好轉。以《安全生產法》為基礎的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健全,煤礦安全標準體系不斷完善,裝備、管理、培訓在煤礦安全生產工作中的保障作用不斷增強。全國煤礦事故死亡人數由2010年的2433人下降到2014年的931人,2014年煤礦百萬噸死亡率0.255。
十二五圖四
七是國際交流合作步伐加快。兗礦集團、開灤集團、神華集團等大型煤炭企業在澳大利亞、加拿大、印尼等國家合作開發煤炭資源項目取得較大進展;中煤裝備、鄭煤機等企業的煤機裝備出口到俄羅斯、印度、美國等國家。
“十二五”期間,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能源價格大幅下跌和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優化、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等多重因素影響下,社會上出現了對煤炭的質疑和一些“去煤化”的聲音,我認為,從我國能源資源賦存特點和保障能源安全的戰略出發,在今后較長時期內,“去煤化”既不符合我國能源工業發展客觀實際,又不符合我國能源戰略發展現實要求。
從我國煤炭工業發展的歷史看,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煤炭產量僅僅3000多萬噸,只有日偽時期遺留的一些傳統落后的小煤礦,經過六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全國累計生產了700多億噸煤。煤炭產業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基礎產業,長期以來,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推進因素,不是制約因素,保障了國家能源安全穩定供應,有力地支撐了國民經濟長期快速發展,煤炭行業突出的歷史貢獻不能抹煞。
當前,煤炭行業發展還面臨諸多問題,有市場經濟理念不牢不實的問題,也有結構不合理、發展不平衡和生態環境制約的問題,還面臨消化過剩產能和淘汰落后的艱巨任務。
記者:在新形勢下,您認為當前煤炭行業存在哪些問題?
王顯政:回顧近十年煤炭行業的發展歷程,在總結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必須看到,行業發展面臨著市場經濟理念不牢、結構不合理、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等方面的問題,特別是“十三五”時期,消化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的任務還十分艱巨。
一是市場經濟理念不牢不實的問題。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來,前四十多年煤炭一直處于短缺的狀態,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開始出現結構性短缺,并逐漸發展成結構性過剩,2012年下半年以來呈全面過剩態勢。長期以來,煤炭行業在數量、速度模式下粗放發展,思想上和質量、效益、集約發展要求存在差距,按照市場需求組織生產的理念沒有完全形成,遇到困難靠市場還是靠政府,還在猶疑,對政府“等、靠、要”的依賴思想仍然存在。
二是產業結構不合理,行業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突出。我國的煤炭資源賦存條件千差萬別,造成生產力水平發展極不均衡。目前,在全國1.1萬處煤礦中,年產30萬噸及以下的小煤礦還有近8000處;大型煤炭基地建設與總體推進還有差距;雖然有部分企業已經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但煤炭行業產業集中度低,一大批老礦區的煤炭企業競爭力不強、轉型發展困難的問題仍十分突出;礦區職工生活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還有差距。
三是科技創新能力有待提高。“科教興煤”戰略并沒有得到完全落實。煤炭作為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也是苦臟累險的行業,高素質的人才比例低,雖然近些年煤炭科技進步速度加快,煤礦裝備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但與兩化融合型、人才技術密集型發展的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原始性創新能力比較弱,科技創新體制機制還亟待健全和完善。
四是生態環境約束凸顯。目前,全國煤礦采空區土地塌陷面積累計達100萬公頃,且每年新增采空區6萬公頃左右。煤矸石堆積占用大量土地,并造成嚴重土壤污染。同時,由于我國煤炭需求總量較大,煤炭生產和消費方式粗放的問題依然突出,行業發展在環境保護方面面臨著巨大的國際國內輿論壓力。
五是消化過剩產能和淘汰落后任務十分艱巨。全國煤炭產能已經超過40億噸,在建規模在10億噸以上,煤炭產能釋放的壓力加大,消化過剩產能的任務很重;同時,由于煤礦退出機制不健全,一批計劃經濟時期建設生產的煤礦,資源枯竭、井深巷遠、系統復雜、安全保障程度低、扭虧無望,煤礦退出缺少政策支持。
“十三五”期間,煤炭行業面臨發展階段變化、模式變化、動力轉換、目標調整和環境約束強化的新形勢、新變化,但黨和政府對煤炭行業的關心重視沒有變化,煤炭地位和作用不會變化,“以煤為主,多元發展”能源方針不會變化,煤炭行業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記者:您認為“十三五”期間煤炭行業將面臨怎樣的形勢?
王顯政: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在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表現出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破解難題,發揮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十三五”期間,充分考慮并適應新趨勢新要求,煤炭行業面臨的形勢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發展階段變化。受“三期疊加”等多重因素影響,煤炭行業進入需求增速放緩期、過剩產能和庫存消化期、環境制約強化期和結構調整攻堅期 “四期并存”的發展階段。
發展模式變化。煤炭行業依靠上項目、鋪攤子、增加投資、擴大規模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行業發展必須由數量速度粗放型向質量效益集約型的發展模式轉變。
發展目標變化。“十三五”期間,受經濟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優化等多重因素影響,煤炭行業規劃發展目標要從追求擴大產能、保障供給為主,轉為控制總量、消化過剩、優化結構為主,注重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發展動力轉換。煤炭行業必須依靠科技進步,轉到資源消耗少、環境損害小、人才技術密集、創新驅動型的發展道路上來,釋放新需求,推廣新技術,培育新產業,發展新業態,積聚新的發展動力。
發展約束強化。“十三五”期間,能源需求總體偏弱,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強化,化解過剩產能、推進結構調整任務艱巨。煤炭行業在經歷較長周期高速發展之后,對新常態、新形勢還有許多不適應的地方,如何統籌好速度與質量的關系,把握好穩增長與調結構的平衡點,構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雖然當前煤炭行業和企業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但我認為大家要堅定信心,“十三五”期間行業有發展空間,現在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也會逐步得到解決。
黨和政府對煤炭行業的關心重視沒有變化。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煤炭行業的健康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正在壓縮煤炭比例,但國情還是以煤為主,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甚至從長遠來講,還是以煤為主的格局,只不過比例會下降,我們對煤的注意力不要分散。我國煤炭資源豐富,在發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同時,還要做好煤炭這篇文章。特別是針對當前煤炭行業脫困工作,李克強總理批示提出,煤炭是我國最大能源支撐,如何統籌考慮使之走出困境,需多策并舉、合理布局、有效調整結構、增加效益。自去年以來,國家有關部門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煤炭行業脫困工作,相關政策措施效果正在逐步顯現。
煤炭在我國的地位和作用不會變化。這是由其自然屬性決定的。煤炭占我國已探明化石能源資源儲量的94%左右。綜合考慮煤炭、石油與天然氣價格變化,按同等發熱量折算,煤炭的價格是石油的1/10、天然氣的1/3左右。燃煤電廠超低排放、高效煤粉型工業鍋爐和現代煤化工技術發展,煤炭既是可以實現清潔高效利用的能源,又是重要的工業原料。
我國“以煤為主,多元發展”的能源方針不會變化。在“十三五”期間,煤炭需求量還會保持一定的增幅。按照GDP保持6.5%的增速計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還需要煤炭保持適度增長。據相關研究機構預測,到2020年,全國煤炭消費量在44億噸左右。雖然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下降,但總量還需要保持適度增加。煤炭行業還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因此,煤炭行業要堅定信心,以市場的理念、改革的思想,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努力做好工作。
“十三五”期間,煤炭行業堅持“控制總量,優化布局;優化存量,控制增量;淘汰落后,消化過剩;調整結構,促進轉型;提高質量、提高效益”的總體發展思路,重點抓好經濟總量、產業結構、運行質量三方面工作。
記者:請您談談“十三五”期間煤炭行業的發展思路。
王顯政: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要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術創新,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同時明確提出要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動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煤炭行業應緊緊圍繞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部署,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要求,推進煤炭安全高效綠色智能化開采和清潔高效低碳集約化利用。“十三五”期間,煤炭行業應圍繞“控制總量,優化布局;控制增量,優化存量;淘汰落后,消化過剩;調整結構,促進轉型;提高質量、提高效益”的總體思路,創新發展理念,按市場經濟的原則,主要抓好經濟總量、產業結構、運行質量三方面的工作,推動行業由煤炭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提升煤炭工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具體來說,應重點做好以下八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進發展理念創新,促進行業發展由依靠政府和政策支持向依靠創新和市場競爭轉變。核心是要牢固樹立市場經濟理念,堅持按市場需求組織生產經營,強化市場意識和市場競爭理念,提高發展質量,提升市場競爭能力。
二是推進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促進發展方式由數量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要嚴格控制煤炭總量,控制煤礦新建規模;建立煤礦退出機制,淘汰落后產能,消化過剩產能;支持建設大型坑口電廠,促進煤電聯營和煤電一體化發展;發展現代煤化工產業,支持現代煤炭物流、煤炭金融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鼓勵煤炭上下游協調發展,推進企業兼并重組。
三是推進科技創新發展,促進行業發展由勞動密集型向兩化融合、人才技術密集型轉變。以推動煤炭消費、供給和技術革命為目標,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圍繞煤炭安全高效綠色智能化開采和清潔高效低碳集約化利用,推進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建設,推廣應用先進技術,加強行業教育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素質。
四是推動生態文明礦山建設,促進行業發展由生產、銷售原煤向銷售商品煤、潔凈煤轉變。推廣應用綠色開采和清潔生產技術,鼓勵原煤全部入選,支持煤炭分級分質利用。加快煤層氣開發利用,推動煤矸石、粉煤灰、礦井水等資源的綜合利用,加大礦區生態環境恢復與治理力度。
五是推進現代煤化工產業化發展,促進煤炭產品由燃料向原料與燃料并重轉變?茖W規劃現代煤化工產業布局,總結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氣等示范工程取得的經驗,深入研究煤質與氣化爐的適用性,開展低階煤提質、煤炭氣化、新型催化劑等關鍵技術攻關,有序建設一批大型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氣等示范項目。
六是推進煤機裝備制造業發展,促進煤炭行業向現代化、信息化發展。提高創新能力,加快關鍵部件研發,攻克核心技術,提高大型成套裝備制造能力和產品的可靠性;注重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提高煤炭裝備智能化水平,提高煤機裝備的數字化控制、自動化生產和遠程操作能力。
七是推進市場交易體系建設,促進行業發展由不完全市場化向完全市場化轉變。運用現代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化技術,推動煤炭交易數據平臺建設,構建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煤炭交易市場體系。創新企業商業模式,實現煤炭企業由單純提供煤炭產品向提供產品服務轉變,促進煤炭價值鏈由低端向高端轉變。
八是推進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建設,促進行業發展由大幅降低安全生產事故為重點向提高職業健康保障程度轉變。建立煤礦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加大安全投入力度,加強煤礦瓦斯、水害、沖擊地壓等重大災害治理,提高煤礦安全生產保障能力,提升煤礦職業健康保障水平。
通過共同努力,希望到“十三五”末,煤炭市場供求基本平衡,庫存降到合理區間,煤價回歸到和價值相匹配的水平;一批示范工程成功并得到推廣,例如煤電一體化、現代煤化工示范工程;煤炭企業通過加大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力度,自身素質得到較大提升,煤炭行業企業的利潤水平達到全社會工業企業平均利潤水平之上;煤炭行業職工年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煤礦安全生產形勢實現根本好轉。
這個藍圖的實現,需要煤炭企業和煤礦職工勤奮工作、努力創新,更需要各級政府的支持和社會的理解。過去社會上關心煤炭行業就三件事,煤多煤少、價高價低、傷亡情況,這是很不夠的。還需要全社會按照建設小康社會的標準、按照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發展理念,更多關注煤礦職工生活、關注礦區社會穩定、關注煤炭工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讓煤礦職工共享改革發展成果。